農村土壤的環境質量關乎菜籃子、米袋子的安全,關乎民眾的身體健康。隨著工業化的發展,部分土壤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有機污染、硝酸鹽污染和氟污染、大氣降塵、污水灌溉等因素影響而形成的重金屬污染,工業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也造成了點狀綜合污染等。土壤污染不僅會導致農作物生產減產、品質下降,經濟效益降低,更為嚴重的是,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體健康,還會造成地下水污染。
當前,土壤污染監測多為對廠礦企業及重點地區的點狀監控,不能形成關于土壤環境的完整數據鏈。有些省份的監測工作,只著重考慮了一時一地的環境狀況,缺少對區域性土壤環境質量的全面掌握,得不到污染物流通渠道的上下游信息;只考慮土壤中污染物的全量,未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賦存形態和變化趨勢進行分析。現有工作很難提供對環境質量未來變化趨勢和環境承載臨界點的準確判斷和預測。一旦有環境問題出現,很難在短時間內迅速準確地找到污染源頭并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治理方案。因此,土壤污染的監測機制和體系亟待健全。
一是切實建立污染物排放的監管體系。從源頭控制向土壤輸入污染物是首要任務,結合大氣污染治理的各項工作,繼續控制大氣污染的排放量;加強對污水排放的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的監測力度。建議環保部門制定規劃,逐步將污水中的重金屬含量監測和處理納入日常工作中。控制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減少硝酸鹽、氟等污染物的面源性污染。
二是建立對重點局部污染區域土壤的長期監測和預警研究機制。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危害滯后性和突發性(科學界稱為“化學定時炸彈”),污染物一旦超過土壤容量的臨界值,產生的危害不可估量。對重污染區不僅監測土壤污染物的現實量和存在形態,還要監測變化趨勢和污染物的輸入輸出量、影響范圍以及對農作物安全性的影響。同時應建立監測預警機制,結合大學和科研院所長期開展預警研究的成果,制定環境事件處理預案,以便及時采取措施,預防發生重大污染事件。